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化长三角要素市场协同联通改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6:39:00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正肩负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的时代使命。2025年泰州—上海创新发展合作会近日成功举办,不仅为沪泰两地合作提供新的助力,更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面向未来,长三角地区须进一步深化高水平互动,推进一体化进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绝非地理版图的简单拼接,而是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与制度壁垒的系统性突破,构建“规则统一、标准互认、监管协同”的新型治理体系,是推进市场性分工合作的基础。沪苏浙皖联合推出的170余项“一网通办”服务,构建起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数字桥梁。“泰州—普陀科创集市”的创设,通过集成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打造出科技服务的“超级接口”,成为长三角要素市场高标准联通的生动注脚。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和科技革命对区域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长三角一体化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创新资源空间分布极化的现象,长三角边缘城市距离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存在差距拉大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下一阶段,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应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携手增强相对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提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化科创协同机制,构建全域协同的科创共同体,打造世界级创新策源地,进一步深化“科创走廊”战略布局,在G60科创走廊“一廊九城”协同创新模式基础上,支持更多跨行政区的科创联合体发展,依托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京、杭州—宁波区域科创中心的多核联动格局,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网络。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在“科创集市”试点基础上,推动建设覆盖知识产权、数据要素、碳汇交易的综合型要素市场,探索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和安全监管机制,同时深化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创新,建立长三角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和信用共享平台。

还要完善制度型开放体系,构建现代化协同治理新范式,在政务服务方面从深化“一网通办”向“一网统管”升级,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内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建立统一的数字政府基础平台。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此外,在数据流通、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开展协同立法,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度创新策源能力。

展望未来,长三角需在科创策源、要素配置、制度创新三个维度形成突破性改革成果,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梯度创新生态,打造“要素如水、制度为渠”的市场化配置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治理经验,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长三角方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治国)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