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河南省罗山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0 08:07:41    

罗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南与湖北大悟、河南新县接壤,东以竹竿河为界与光山县为邻,北隔淮河与息县、正阳相望,西与信阳县毗连。近年来,围绕把旅游业打造成为罗山县特色支柱产业的目标,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

历史沿革

西周为江国,或属申国。

春秋、战国属楚国。

秦属南阳郡。

汉置鄙县,属江夏郡。

三国同汉。

晋西晋时划南边一部分归钟武县,属义阳国.东晋时义阳国改名义阳郡.

南北朝宋建孝三年(公元456年)分置尾县、宝城县,均属义阳郡。南齐改宝城县为保城县,属北义阳郡。梁武帝时合鄳县、保城县置西汝南郡;北魏分置保城县、那县、东随县.北齐置高安县,属齐安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并入钟山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钟山县地置罗山县(因县治西南4公里有小罗山一今名小龙山,故名),属义阳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南罗州领罗山县,属淮南道。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南罗州废。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属申州。

五代沿前建制。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县废。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复置罗山县,属信阳军。元至

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徙信阳州治于此,移县治于西南,称罗山新县,为州附郭。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县治复旧,仍称罗山县,属信阳州。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信阳州废,属汝宁府。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复属信阳州。

清沿前建制.

中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属河南省政府。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属河南第九专员公署。三十八年二月(公无1949年3月)属潢川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潢川专署并入信阳专署,罗山改属信阳专署。1998年信阳专区改为信阳市,罗山县属信阳市。

行政区划

明弘治时,全县划为6个乡:遵化、履信、咸宁、崎岖、引远、崇宁,辖20个里。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划为38个约。清乾隆时划为45个约。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划为6个区,下辖48个约:第一区辖约9个,第二区辖约8个,第三区辖约7个,第四区辖约9个,第五区辖约8个,第六区辖约7个。后分第四区的九约为上九约和下九约,分第六区的青约为青南约和青北约。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前后划为5个区:城关(第一区)、楠杆(第二区)、涩港(第三区)、周党(第四区)、莽张(第五区)。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公元1933年1月)划姚约、老约、沙上约、沙下约、胜约5个联保(今湖北省大悟县的宣化店、姚家畈、丰家店、彭城店、毛家集一片)归新置的湖北省礼山县(今大悟、红安、黄陂三县的连接地带).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改为3个区,下辖51个联保:城关(第一区·)辖联保21个;莽张(第二区)辖联保13个;潘新(第三区)辖联保17个。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前3个区合为1个区,辖联保50个。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撤区和联保,全县划为12个乡、镇:灵城、明月、吉光、定远、费公、竹河、云湖、子路、狮淮、金楠、城关镇、潘新镇。

1949年夏,全县划7个区:城关、楠杆、莽张、涩港、彭新、周党、竹河。

1950年8月,撤销城关区,改设城关镇;又从周党、彭新区中增划定远区。

1951年全县改为10个区:城关、河口、竹竿、莽张、周党、定远、彭新、涩港、楠杆、子路。

1952年底,撤销竹竿区,改设庙仙区。

1955年5月,撤销庙仙区,复设竹竿区.之后,又将竹竿、城关区的全部和楠杆区的护林、阎楼乡合并,设城郊区。

1955年底,撤销河口、子路区,其地划归莽张、楠杆、城郊等区,1955年2月,建立中心乡(镇)35个:城郊区辖6(康店、河口、东铺、竹竿、龙山、城关镇);莽张区辖5(莽张、南李店、子路、仙桥、兴隆);周党区辖4(潘新、联合、龙镇、周党);定远区辖4(易店、定远、春秋、万店);彭新区辖5(中店、彭新、铁铺、杨店、九里);涩港区辖5(双桥、朱堂、高寨、青山、涩港);楠杆区辖6(中心店、高店、新楠、北李店、十五里、李岗)。

1957年3月,撤销中心乡。

1958年3月,撤销区,全县划为26个乡(镇):城郊、东铺、河口、竹铺、莽张、子路、仙桥、南李店、周党、潘新、龙山、定远、春秋、鸡笼、彭新、倒座、九里、铁铺、涩港、朱堂、青山、双桥、楠杆、北李店、高店、城关镇。

1958年8月,撤销乡、镇建制,全县建立7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城郊、莽张、周党、定远、彭新、涩港、楠杆。同年9月,全县合为1个人民公社,前7个人民公社改为分社。

1959年3月,县人民公社撤销,前分社改称公社,并从城郊公社中增划竹竿公社。

1960年2月,又从城郊公社增划出城关公社,1960年秋,改城郊公社为东铺公社。

1961年8月,全县划9个区,下辖37个公社(镇):竹竿区辖3(河口、竹竿、庙仙);东铺区辖3(北李店、孙店、康店);莽张区辖5(石头、仙桥,兴隆、南李店、莽张):周党区辖4(周党、潘新、龙镇,杨冲);定远区辖4(定远、易店、张湾、鸡笼);彭新区辖3(彭新、铁铺、杨店);涩港区辖5(涩港、朱堂、青山、双桥、高寨);楠杆区辖7(檀岗、子路、楠杆、丰店、邵湾、高店、中心);城关区辖3(十里塘、龙山、城关镇)。

1961年10月,撤销竹竿,城关区,前城关区所辖龙山、十里塘公社与竹竿区合并设城郊区:城关镇为县直辖。

1962年5月,撤俏区,全县划为16个公社(镇):城郊、竹竿、莽张、周党、播新、定远、鸡笼、彭新、铁铺、涩港、青山、子路、楠杆、高店、东铺、城关镇。

1983年3月,铁铺公社并入彭新公社,鸡笼公社并入定远公杜。

1975年3月,从彭新公社增划出铁铺公社:从定远公社增划出山店公社;从莽张、城郊公社增划出庙仙公社;从东铺、楠杆公社增划出尤店公社。

1983年7月,改人民公社为乡。至此,全县计17个乡,1个县辖镇,共辖281个村和6个乡辖镇。

1987年2月,周党乡撤乡建镇。

1991年11月,从原涩港乡分离出朱堂乡。

1994年4月,竹竿乡撤乡建镇。

1995年2月,楠杆乡撤乡建镇。

1996年3月,涩港乡撤乡建镇;5月,子路乡撤乡建镇;12月,青山乡撤乡建镇。

2000年8月,彭新乡撤乡建镇;11月,潘新乡撤乡建镇。

2004年10月,涩港镇改名为灵山镇。

2005年,全县分为19个乡镇,下辖286个村,其中有9个镇:城关镇、竹竿镇、楠杆镇、青山镇、子路镇、周党镇、彭新镇、灵山镇、潘新镇。有10个乡:东卜乡、尤店乡、高店乡、朱堂乡、铁卜乡、山店乡、定远乡、庙仙乡、莽张乡、龙山乡。

2006年9月,涩港镇更名为灵山镇。

2009年6月莽张乡建镇。

2011年5月东铺乡建镇。

2013年5月铁铺乡建镇。

2014年罗山县辖城关、周党、楠杆、竹竿、青山、子路、灵山、彭新、潘新、东铺、莽张、铁铺12个镇;龙山、高店、尤店、庙仙、朱堂、山店、定远7个乡,共19个乡级政区;辖有39个居民委员会,265个村民委员会;辖有777个居民小组、40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35万人。

2015年辖城关镇、周党、楠杆、竹竿、青山、子路、灵山、彭新、潘新、东铺、铁铺、莽张12个镇;龙山、高店、尤店、庙仙、朱堂、山店、定远7个乡,共19个乡级政区;下设40个居民委员会、265各村民委员会;辖有762个居民小组、4024个村民小组。人口面积 2015年末,辖区总人口75.3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11万人

2016年,罗山县辖尤店、庙仙、定远、朱堂、高店、山店6个乡和周党、竹竿、楠杆、子路、青山、灵山、莽张、潘新、彭新、东铺、铁铺11个镇及宝城、丽水、龙山3个街道,下辖304个村居委会。

2019年10月,罗山县辖3个街道、11个镇、6个乡:龙山街道、丽水街道、宝城街道、周党镇、竹竿镇、灵山镇、子路镇、楠杆镇、青山镇、潘新镇、彭新镇、莽张镇、东铺镇、铁铺镇、庙仙乡、定远乡、山店乡、朱堂乡、尤店乡、高店乡;另辖1个乡级单位:河南省五一农场。[2]县人民政府驻丽水街道(原新城街道)。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