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元宵节活动名称有哪些(多彩民俗“闹元宵”!)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0 10:05:33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祈福、大地回春的“太一神”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在元宵节来临之际,除了“滚”元宵、“包”汤圆,赏花灯、游园,各地也会举办舞狮、烧龙、炸龙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群众带来一场场节日盛会的同时,庆祝新年,请愿祈福。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吉祥如意。舞狮活动寄托着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每逢佳节或隆重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助兴。

元宵节舞狮,四川雅安 谢应辉 摄

埔寨火龙,是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传统节目。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进行表演,以祈风调雨顺,吉利祥和。埔寨火龙表演由燃放“禹门” “烟架”“火龙”三个部分组成。火龙舞动时,居住在周边的数万名群众闻声来观,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民俗传统,世代传沿不绝。

火龙戏球,广东梅州 刘星 摄

板凳龙,又被江西宁都人称为“桥帮灯”(桥绑灯)。每年元宵节期间,宁都县的许多乡村都会举办桥帮灯的活动。人们在每条板凳上等距离绑上竹灯笼,灯笼插上蜡烛,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蜿蜒起伏的长龙,场面壮观。

乡村板凳龙,江西省赣州 何燕 摄

安仁板龙,始于五代,是浙江龙泉元宵佳节的重要娱乐活动。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十分精彩。根据村规民约,每家每户出一位舞龙手,出一节板龙身,村坊的户数则决定着板龙的长短,一般都有三百多米长。

安仁板龙“盘龙阵”,浙江龙泉 赖朝斌 摄

烧龙,是湖南吉首河溪镇的元宵习俗。每逢正月十一,舞龙人便走街串巷给乡亲拜年,祈福驱邪,称为“龙拜年”。各家则燃烛、奉糖果、 红包等,称为“接龙”。到正月十三、十五“正灯”日,便是烧龙送年大戏上演之时。

烧龙,湖南省湘西州吉首 李晓英 摄

吊龙,是一种流传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道具制作和表演方法独特的龙舞,即先用数根长、短竹片扁担和红绳分别制成“小吊”“中吊”,再将小吊挂在中吊上,将篾扎布裱的龙节吊在小吊上,然后再用一根横起的长扁担和高2米的竹竿制成“大提”将其吊起,共制成六组。舞时将龙头和龙节连缀,每位舞者高举竹竿,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由舞龙珠者引领起舞,犹如“龙”在云中盘旋,场面蔚为壮观。

吊龙闹元宵 倪文华 摄

“炸佛”,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民俗活动项目,当地人又叫“逐火把”,即将“赵大天君”佛像从本境请出来,绕村巡境,让百姓用点燃的鞭炮放到旁边“炸”,以祈求平安幸福。“炸佛”活动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在元宵节当晚达到高潮,最为热闹。

永春达埔炸佛 徐希景 摄

“划大龙”,清末开始盛行,在浙、闽交界地区影响广泛。自古以来,鳌江迎龙是当地渔民在每年元宵节前夕,为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或庆祝丰年而兴起的民间习俗活动。由于紧靠大江,鳌江镇居民世代以捕鱼为生,于是他们借物寓意,并结合了当地渔民对鳌江和海龙的崇拜与信仰,创造了吒咤风云、气势磅礴的鳌江大龙,也创造了这一造型独特、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灯彩。

划大龙,浙江温州 萧云集 摄

浦江鱼灯,始于明朝初年,主要分布于浙江浦阳城东、黄宅镇宅口村和虞宅乡虞宅村。从初一到十五,家家户户拿着精美的鱼灯,走亲戚、互拜年。到了元宵节,全村人集中到村中的广场,拜年、祭祖、展灯、放烟花、游灯、舞灯,非常热闹。

鱼灯拜年闹新春,浙江金华 王建 摄

九曲灯会,又名“灯游会”、“转九曲”,全称“九曲黄河阵”,是一种民间流传的社火形式。它原是古代的一种作战阵图。转九曲时,一般先由秧歌队前面开路,边敲锣打鼓,边扭秧歌,群众尾随其后,缓缓而行,或观灯赏月,或猜谜测疑,别有风趣。

九曲灯会,河北邯郸 严迎莉 摄

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它是将刚刚出炉的熔点1200℃至500℃的铁水用木板迅速地击向天空。“铁花”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为金黄色,形状呈烟花似散落,给人强大的视觉盛宴。

元宵节打铁花,河南汝州 李华伟 摄

探灯,是在长板上两端扎灯,中间安装长木棒,成“T字形”方便握举。探灯以游龙形式和举灯并存,在村落里窜行游走为特点,百姓以此形式祈盼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平安。

元宵节民俗——探灯 谭德乐 摄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